第十五屆設計與制造前沿國際會議(ICFDM2022)即将于8月17日-19日在中國長春召開,本次會議主題為“基礎 前沿 引領 創新”,由Betvictor中文版主辦,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長春工業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程學院、《極端制造(英文)》國際期刊協辦,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美國吳賢銘基金會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等單位的➿⚽✨➿。大會誠摯特邀四位領域内知名院士作會議特邀報告!
任露泉教授,Betvictor中文版
任露泉,Betvictor中文版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Betvictor中文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現任Betvictor中文版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國際仿生工程學會常務副主席、中國農機學會和中國現場統計學會名譽理事長、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JBE)等雜志主編。
長期從事仿生科學與工程研究,作為首席科學家先後主持“躍升計劃”(1.95億)和“儀器開發”(5009萬)兩項國家重大專項,申報和授權中國、美國和歐盟發明專利100餘件,出版著作5部,發表SCI論文300餘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2項,其中國家獎4項;組織創建“仿生科學與工程”一級交叉學科、國際仿生工程學會和JBE;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獲振興東北老工業⛩⛪➰特殊貢獻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吉林省科學技術特殊貢獻獎。
題目:仿生學的實踐與思考
摘要:仿生學于2021年被科學探索獎獲獎者選為“中國未來十大科學技術問題之一”。如何主動汲取自然設計的智慧,制造人類需求的載體,開發具有生命活力的仿生産品,對仿生學全方位為人類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成為設計制造領域驅動創新的重要途徑。随着生物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将突破仿生系統的智慧設計、制造原理與共性技術,在航空、航天、航海、交通、機械、農業、能源、軍工和健康等衆多國家戰略領域展呈出誘人的前景,開創仿生科技研究和學科建設的新篇章。本報告在介紹仿生學内涵、本質、理念、文化、意義和作用的基礎上,結合四十多年的仿生實踐,對仿生學前沿發展戰略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做出思考。
Professor Zhonglin Wang
Dr. Zhong Lin Wang is the Director of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Nanoenergy and Nanosystems, Dean of College of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Regents' Professor and Hightower Chair at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r. Wang was elected as a foreign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09, member of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02, academician of Academia of Sinica 2018, International fellow of 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19. He is the founding editor and chief editor of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Nano Energy, which now has an impact factor of 19.0.
Dr. Wang pioneered the nanogenerators field for distributed energy, self-powered sensors and large-scale blue energy. He coined the fields of piezotronics and piezo-phototronics for the third generation semiconductors. Dr. Wang has received the Celsius Lecture Laureate, Uppsala University, Sweden (2020); The 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 (2019); Diels-Planck lecture award (2019); ENI award in Energy Frontiers (2018); The James C. McGroddy Prize in New Materials from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14); and MRS Medal from Materials Research Soci. (2011).
Topic: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as a Power Source and Sensor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Abstract: Contact electrification (CE) (or usually called “triboelectrification”) effect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effect for electricity. The study of triboelectrification is recently revived due to the invention of th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TENGs) by using the coupling of triboelectrification and electrostatic induction effects, which is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 for converting mechan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ity for powering small sensors. In this talk, we first present the physics mechanism of triboelectrification for general materials. Secondly,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he TENGs is explored based on a group of reformulated Maxwell equations. We will presen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TENGs for harvesting all kind mechanical energy that is available but wasted in our daily life, such as human motion, walking, vibration, mechanical triggering, rotating tire, wind, flowing water and more. Lastly, we will show that TENGs as self-powered sensors for actively detecting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rocesses arising from mechanical agitation using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output signals.
雒建斌教授,清華大學
雒建斌,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摩擦學專家。曾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兼任國際摩擦學理事會執委,全球工學院長委員會(GEDC)執委;曾擔任國際機構學與機器科學聯合會(IFToMM)摩擦學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主任,兩屆973項目首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專項、重大項目和創新群體項目負責人;先後擔任9個國内外學術刊物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
長期從事納米摩擦學研究和納米制造研究。獲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2項;獲2020年度陳嘉庚技術科學獎;作為首位中國人獲得2013年美國潤滑工程師學會(STLE)最高獎——國際獎和中國摩擦學最高成就獎。作為第一作者出版英文專著1部,參編英文論著1部,翻譯英文專著1本;發表論文700餘篇,其中SCI收錄450餘篇;獲發明專利授權200餘件;在國際會議上做會議報告(Plenary和Keynote)30餘次。
題目:超滑研究進展
摘要:摩擦是人類曆史上一直面臨的重大挑戰性之一。當今全世界約30%的一次性能源通過摩擦過程所消耗;60%-80%的機械裝備因磨損而失效;制造業為主的國家因摩擦磨損造成的損失高達GDP的5%-7%。超滑狀态的實現(滑動摩擦系數比常規潤滑狀态小1~2個數量級,即為0.001量級或更低的潤滑狀态)為降低能耗,提高裝備效率和壽命以及實現綠色化社會提供了一個新途徑。課題組多年從事超滑研究,近10餘年來分别在液體超滑、固體超滑和固液耦合超滑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新的超滑體系,摩擦系數降低至0.003~0.0005,将超滑承載能力提高到GPa量級,提出了超滑新機理。
丁漢教授,華中科技大學
丁漢,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未來技術學院院長。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05年和2011年兩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器人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技術科學》副主編、《國家科學評論》編委、《科學通報》編委、IEEE/ASME機電一體化彙刊技術編輯、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彙刊資深編輯等。
長期從事數字化制造中的測量、建模、操作、加工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将機器人學和制造技術相結合,建立了機器人運動和操作規劃理論和方法,突破機器人離線編程與作業系統關鍵技術,研制大葉片機器人“測量-操作-加工”一體化(3M)磨抛系統,在中國中車、中航工業得到重要應用。出版學術專著4部,發表SCI刊物論文200餘篇。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題目: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發展戰略與研究探索
摘要:随着人類向深空、深海領域探索的不斷推進,對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國家戰略領域核心構件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複雜結構、複雜工況下實現大型構件高品質制造是我國高端制造業面臨的嚴峻挑戰,亟待構建新型智能制造系統。随着共融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人機交互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的深度融合,将突破機器人化制造系統的柔順性、自律性和人機共融能力,在大型複雜曲面零件高效高性能制造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本報告在調研國内外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學科發展曆程、研究成果與創新能力的基礎上,介紹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前沿發展戰略的思考,包括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發展趨勢、核心科學問題、關鍵技術、發展方向及未來5~15年重點和優先發展領域。并結合本團隊科研經曆,分享在機器人化智能制造領域的研究進展。
大會特邀報告引領設計與制造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熱點研究方向,助力推動機械設計與制造學科研究的發展。歡迎感興趣的校内師生屆時線上參會,同時預祝第十五屆設計與制造前沿國際會議(ICFDM2022)圓滿召開!